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江市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方案的通知 临政办发〔2018〕50号
临政办发〔2018〕50号
各乡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市直各有关部门:
《临江市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江市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
生产保护区工作方案
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7〕67号)和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吉林省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方案》(吉农计发〔2017〕13号)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市“两区”建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原则。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按照“两区”划定标准和任务目标,足量、高质、精准落实到地块。“两区”建立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在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开展。坚持资源共享、形成成果。加强农业、发改、国土、财政、住建、林业、水利、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建立“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形成全市“两区”布局一张图。
(二)工作目标。我市“两区”建立总任务为 12.34万亩。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 0.34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 5万亩;大豆生产保护区 7万亩。从2018年开始,用1年时间完成划定任务,做到全部建档立册、上库如图,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力争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两区”建设任务,建立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稳固,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安全显著增强。
(三)实施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4月末前建立组织架构,制定“两区”划定工作方案,将“两区”任务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街)、村,完成相关资料搜集,确定技术支撑单位,开展宣传发动。“两区”划定阶段。到 2018年 12 月底前,全面完成“两区”划定工作任务,并做到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建设管护阶段。力争到2021年末,基本完成“两区”建设任务。
二、科学精准开展“两区”划定
按照划定标准和目标任务,结合各乡镇(街)水稻、玉米和大豆种植规模、分布特点,把“两区”划定同相关规划相结合,应划尽划,做到一次划定、长期有效。
(一)科学确定“两区”划定操作规程。要按照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技术规程(试行)》要求,科学划定“两区”。
(二)逐级分解“两区”划定任务。根据全市划定目标任务,将我市“两区”划定任务分解到乡镇(街)、村。
(三)建立“两区”数字化地图和数据库。依据“两区”划定标准,按照分解下达的划定任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将划定任务精准落实到具体地块。
1. 开展“两区”划定内业、外业调查。要采取内业、外业相结合的方式,在摸清区域地块情况的基础上,推动开展县域内划定工作。首先,搜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影像等数据资料,确定“两区”划定的初步区域范围,开展图上作业。其次,实地调查核对划入“两区”地块的情况,搜集地块面积、灌排工程条件、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信息。最后,修改完善“两区”划定图斑,形成准确的划定数据。
2. 建立“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以地块为基本空间单元,将“两区”具体地块信息统一编号,标明“四至”及拐点坐标,并结合实际记录“两区”基本信息,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将划定的“两区”具体地块制成电子地图,整理汇总“两区”划定各类成果的电子数据和文档,建立县级“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并与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数据库衔接。
(四)形成“两区”划定成果。乡镇(街)要组织好辖区内的各村,做好“两区”划定工作,各村要将“两区”划定成果进行公示,在公告公示无异议后,上图入库、建档立册。在划定工作结束时,市发改局、农牧局、国土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两区”划定成果的检查验收,并将验收“两区”划定成果报市政府。
三、统筹推进“两区”建设
(一)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 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合理布局,统筹农田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整治等项目,集中力量在“两区”内大规模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探索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扶持实施整村流转、托管经营、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新增高标准农田0.85万亩。
2.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两区”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开展蚂蚁河、七道沟等小型灌区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体质,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洪、涝、碱、淤兼治的排水系统,到2021年末,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600亩和2000亩。
3. 加强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永续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强黑土地保护治理,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机械深松、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粮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
4. 提高“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严控“两区”内秸秆焚烧。加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着重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率先实现“两区”内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国家和省涉农项目建设,承担实施项目形成的资产,可以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使用管护。加快人才培养,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者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典型宣传推介力度,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
2. 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两区”内,依法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互换并地等规模经营主推模式和私人订制等经营模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引导和支持“两区”内的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要,优化生产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鼓励调减籽粒玉米,扩大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加快选育高产、抗病和优良水稻新品种,促进单产提高、品质提升。
(三)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1. 提升农技推广和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推广服务能力。建立和应用农技推广云平台和微信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村级服务点,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快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普及应用。提升“两区”内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吉林省农业云平台,增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资供应、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提升“两区”生产效能。
四、依法切实强化“两区”监管
(一)依法保护“两区”。严格按照《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田水利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强化“两区”耕地管理,管控“两区”耕地用途,采取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方式,严禁占优补劣。加强“两区”范围内耕地、水资源的保护,防止优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二)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管一体化”模式,将划定后“两区”内的农业基础设施管护责任落实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新型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签订“两区”管护责任书。以乡镇(街)为主体,填写“两区”管护责任一览表,设立“两区”标志牌,加强社会化监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两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政府办主任、市农牧局局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农牧局、住建局、林业局、统计局和各乡镇(街)为成员的临江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牧局局长兼任。市发改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适时组织第三方评估。市财政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和整合,做好“两区”划定工作的资金保障和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市农牧局、市国土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各乡镇(街)、村“两区”划定任务,制定相关规划、验收、评价考核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指导做好上图入库等工作,各部门要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乡镇(街)要主动配合,要把镇、村干部发动起来、把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形成工作合力。
(二)大力宣传引导。要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持续性的宣传,引导农民和各经营主体积极配合,合力营造推进“两区”划建工作的积极氛围。要及时总结、交流、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好政策,促进齐抓共管,确保“划、建、管、护”各阶段工作取得积极成效。